2025/09/30
一、体重与人类文明:一部认知演进史
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,人类身体被塑造成一台高效的能量储存机器。狩猎采集时代,储存脂肪的能力是生存的优势基因——那些能够在食物充裕时积累能量、在饥荒时期维持生命的人更可能繁衍后代。工业革命前,绝大多数人,处于营养不良的边缘,体型较为消瘦,肥胖被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。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与体重的关系。19世纪中期,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,肥胖首次成为公共卫生话题。1863年,减肥倡导者威廉·班廷(William Banting)出版《Letter on Corpulence》,推广低碳水化合物饮食,标志着现代减肥概念的诞生。真正转折发生在20世纪。随着工业化食品加工技术的普及和生活方式的变化,20世纪30年代,欧美发达国家经历肥胖率显著上升,与此同时,肥胖相关疾病逐渐被认识,但医学界尚无安全有效的干预手段,肥胖问题逐渐从个别现象转变为普遍的社会健康问题。
二、全球代谢性疾病危机:数据与挑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zui新报告,全球肥胖人口已超过10亿,其中成年人肥胖率自1990年以来翻了一番以上,青少年肥胖率更是增加了四倍。与此同时,国际糖尿病联盟(IDF)数据显示,全球成年糖尿病患病人数达到5.89亿,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约1.48亿,位居世界首位。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5)》显示,我国成年居民超重及肥胖率达到38.2%,6-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上升至16.8%;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癌症等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全部死亡的80%以上。而肥胖不仅仅是体型问题,更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,也是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和一些癌症的主要风险因素。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不仅揭示了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广泛流行,更以不容置疑的方式警示我们:肥胖的规范治疗已不再是一种选择,而是一项关乎公共健康、具有高度紧迫性和普遍需求的医学必要措施。 三、药物演进史:从降糖到减重的科学突破 早期探索:粗放而危险的尝试 二硝基酚(DNP)原用于制造炸弹,因接触该物质的士兵发生明显体重下降,引起了人们对其减肥作用的探究,被用作减肥药,但由于存在严重不良反应,如高热、白内障甚至死亡,于1938年被禁,但因其工业价值并未被完全阻断流通,目前仍有不法途径商品在流动,各国的监管机构也在持续加强对DNP药物的打击。 糖尿病治疗的演进 糖尿病治疗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演进过程。1921年胰岛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命,被誉为医学史上的里程碑。1957年,二甲双胍问世,其通过抑制肝糖原输出、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、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途径降低血糖,逐渐成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。20世纪50年代,磺脲类药物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相继出现,为不同场景的糖尿病控制与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,但同时,低血糖、体重增加、脏器功能异常等副作用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。 90年代,糖尿病治疗理念发生重大转变,从单纯强调血糖控制,发展为综合管理,这一转变催生了新型降糖药物的研发,其中肠促胰岛素系统成为重点研究方向。 GLP-1药物研究进展 GLP-1(胰高血糖素样肽-1)的发现代表了糖尿病治疗的革命性突破。该类药物的演进历程体现了从短效到长效、从单靶点到多靶点的科学发展路径,其临床数据充分证明了其在降糖和减重方面的双重获益。 GLP-1药物的研发始于1980年代对肠促胰岛素效应的发现。科学家发现人体肠道分泌的GLP-1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胰岛素分泌促进作用,即只在血糖升高时刺激胰岛素分泌,显著降低低血糖风险。 2005年,第一代GLP-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上市,揭开了GLP-1药物治疗的序幕,一场药效、用药便利性、代谢疾病综合治疗的角逐赛正式展开。2010年利拉鲁肽上市,其将注射频率减少至每日一次,改善了患者依从性。2017年,司美格鲁肽上市,其通过氨基酸替换和脂肪酸侧链修饰,使半衰期延长至一周,实现每周一次给药。2022年,替尔泊肽上市,作为首kuan GIP/GLP-1双重受体激动剂,标志着双靶点治疗时代的开启。 表1 GLP-1药物临床数据及适应症获批信息
四、布局GLP-1类药物企业信息统计 不完全统计,内容存在疏漏或滞后之处,欢迎各位读者指正与补充。
未完待续
部分图片、字体、文字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